数学科组

首页>福田小学>教研加油站>学科空间>数学科组数学科组

迟开的花朵更可爱

2018.06.04  

——浅谈对“学困生”的认识及转化 

深圳市福田区福田小学  王玉萍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所指的“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大部分属于现如今在教育教学中常常遇到的“后进学生”、“问题学生”,这类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学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学困生”转化工作,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命题,在转化过程中对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社会原因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最大空间和最典型的环境,社会中的政治经济、风俗传统、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当今社会“一切向钱看”、“读书无用论”等建立在纯粹功利性动机上的谬论和其他一些不正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校的教育效果,使得那些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的低龄段学生误入歧途。 

2、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环境影响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庭不幸型,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有早逝,父母离婚,父母关系紧张或家庭生活困难等诸情况。这一方面会使孩子得不到正常家庭的良好的引导和启发。这种学生一般心理脆弱、敏感、孤独、生活自理能力强,有忍耐性,但学习散漫,有疑难问题也不求教老师或其他同学,成绩自然较差。另一种是家庭教育不当型,表现为父母亲友不良的嗜好习惯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及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期望不当带来的反作用。 

3、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并非所有的学校教育活动都对学生起积极作用。如教育方法的失误,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对个别学生的偏爱等都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现在虽然大力推进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但在应试教育大环境压力下,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分好坏等教育观念仍根深蒂固,测评、排名等现实问题给学生和我们带来很大压力。 

4、个人原因 

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个人体质是形成“后进学生”的内在因素。比如有的学生对行为的意义、性质、后果缺乏深刻的认识,单凭主观上的兴趣、欲望、好奇行事;有的学生难以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极易上当受骗,误入歧途;有的学生本身性格有缺陷,构成人格障碍,逆反心理严重,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学生由于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智力低下,难以达到正常学生的水平。正因为上述因素,使得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挫折,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可以对“后进学生”进行分类调查研究,全面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情况,并建档立册,进行针对性转化教育。 

二、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1、以爱育人,从“偏视”到“正视”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成长!润物细无声的爱会让学生在成长中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注、被需要,对于“后进学生”尤其如此。“后进学生”因为各方面表现较差,常常在班级中受到歧视。他们在同伴们中,找不到自尊和自信,在老师面前,更是觉得自愧。每天在课堂上,看着别人高举的双手,他们也渴望能像优生一样,胸有成竹地回答问题,通过正常途径得到老师同学们或多或少的赞美。但由于能力或个性上的缺失导致他们产生的错误越来越多,表现欲望越来越弱,于是,他们更多地做出各种举动,捣蛋,说怪话,扮鬼脸,欺负其他学生……以各种破坏性的举动吸引大家的目光,渐渐地就在老师眼里形成“问题学生”的影像。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于老师来说,这时切忌用“偏视”的目光去看待他们,而是需要“正视”他们的问题,用真诚的“爱”去关照他们。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李同学,有些小聪明,平时成绩中等,但是有段时间成绩突然下滑厉害,上课也经常走神,通过询问他的家长,得知他的母亲突然罹患癌症在北京接受治疗,父亲经常往返于深圳、北京两地,家里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需要照顾,他由于平时缺乏与人交流渐渐变得性格孤僻。了解到问题的根源后,我抽出了更多的时间陪伴李同学关心她的生活,同时与学校协调为她请假让她随父亲一起去北京陪伴患病的母亲一个多月,等她回来之后我每天为她补习功课,学习成绩不降反升,性格也变得一天比一天开朗。 

其实,“后进学生”的本质并不坏,每次遇到这个群体要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去了解、关爱他们,教师的关爱和鼓励,信任和支持是他们走出阴影的最佳武器。 

2、因材施教,从“特点”到“亮点” 

“后进学生”之所以后进,有很多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智商确实低下的,属于真后进生。2,智商正常,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良的,属于假后进生。对于前者,只要引导其尽量学,不能强制其结果,但是要尽量保证他不误入歧途。对于后者,教师首先要试图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可采取家访,家校联系,课余补课等方法,辅导其进步。如果存在厌学情绪,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请家长多配合,并询问其他科目老师及学生一起查出厌学的原因。也可以让学生给老师写写心里话,通过写日记或者班队会的时候表达出来。还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尽量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可借助多媒体或者师生互动,贴贴纸,小红旗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其中最有成效的方式在于找准“后进学生”的“特点”并加以挖掘、培养其成为“亮点” 

刚参加工作第一年,我遇到了五年级的林同学,这是老师们眼中典型的问题学生,具有极强的逆反心理,上课不听讲,从不做作业,老师批评他还会顶嘴,经常逃学打架。后来我专门找来了林同学家长了解情况,得知他们一家是外地移民,其爷爷在老家瘫痪在床,父亲回家照顾老人,母亲一个人开杂货店抚养三个孩子,既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又要打理店内事务,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林同学长期在外游荡也沾染了一些社会不良习气。了解问题成因后,我经常找他聊天,细致地观察他的言谈举止、了解他的喜好,分析他的思维模式、思维方法,发现林同学个性倔强,好胜心强,虽然不爱学习文化,但特别喜欢体育课,尤其在打篮球、乒乓球等运动中表现出色。后来我借助学校举办班际篮球赛之机,安排他作为班级篮球队长组队参赛,激发他的好胜心,鼓励他为班集体的荣誉尽自己的一份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林同学带领班级篮球队在校篮球赛中取得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功的体验使林同学获得了自信心,同时也获得了同学们的尊重,渐渐地林同学逃课的次数越来越少,和班级同学的相处也越来越融洽,渐渐地也爱上了学校、爱上了学习。 

3、不离不弃,从“扶助”到“自助” 

转化“学困生”不能急于一时,不要轻言某个学生“朽木难雕”、“无药可救”。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这句话,“后进学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工程,一点一滴地积累,一点一滴地进步,都非易事,转化需要时间更需要技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后进学生”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因此必须用强有力的、持续不断的“扶助”去刺激他们的大脑,来唤醒它进入“自助”的工作状态。 

比如,在课堂上,“学困生”不能回答较难的问题,可以把结题、画图的机会留给他们,让绘画较好的差生到黑板上绘制几何图形,无形当中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表现欲。再比如,在课堂上留一个讨论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可以巡视指导,在小组讨论结束并得出结果后,制定某个“后进学生”让他来汇报成果,迫使他去完整地回顾整个问题。曾教过这么一个学生,平时贪玩,捣蛋,爱撒谎,好捉弄同学,教过的老师没有一个不摇头诉苦的,家长却非常宠爱。我没有放弃他,一整个学期,差不多一星期就去家访一次。一开始,家长很排斥,以为我是来告状的,学生更是厌恶。可我每次去都要夸一夸他们的宝贝最近哪里又进步了,在学校上课表现有值得表扬的地方,从来都没有直接批评告状。当家长不那么排斥后,我便给他们提一点小建议,说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他们照办不误,也不再袒护自己的孩子了。同时,在学校我也更多地去创造机会,让这个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表现,时间久了,孩子渐渐有了信心,再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孩子无论在学业上还是生活习惯上都表现得越来越好,再到后来,家长主动请我去家里做客,了解孩子的进步情况。 

近年来,清除应试教育的弊端,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付诸实践,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推行素质教育涉及到的新课程改革、相关教育制度的变革等方面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源,素质教育实践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变革是否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对于“学困生”这个群体来说,转化他们并不单指要将他们全部培养成为学业优秀的“好学生”,而是遵从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真,将他们塑造为人格健全、特点鲜明、个性发展的健康个体。 

俄国著名文学家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写过一首诗歌《迟开的花朵更可爱》,在我眼中这类“学困生”正如迟开的花朵一样,要相信他们有不逊于普通学生的美丽,并用浓浓的爱去浇灌、照料他们,因为“迟开的花朵更可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