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近孩子
______走进孩子的家庭 了解孩子的生活
福田小学 刘莉
我们都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好管,如果我们另找一条途径,走进学生的生活,和他们零距离接触,也许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我班51名学生的家长我个个都通过电话发过信息,可是当我真正踏入本次家访之路时,我才体会到了电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在这次家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的指导家长,同时多进行交流,家长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结成一个家庭学校的教育同盟。那么我们的教育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下面是我这次家访的几个案例,它引我深思给我启示,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也将影响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
与学校如此不同的她
陈晓仪在班上是个文静的小女孩,她身形瘦小,待人腼腆,课堂从不大胆主动举手发言,小组学习时在组内也不属于积极分子,和老师交流时会显得胆怯,总之晓仪给我的印象是一个胆小、腼腆、文静、内向的小女孩,可当我走进她的家中,看到的她却是另外一副状态。那天晚饭后,我如约来到晓仪家:来开门的是晓仪,她大方地将我让进屋,完全没有在学校里的那种却生生,一副小主人的样子,当时她的家人都还在吃晚餐,晓仪热情地将我带进了她妈妈的房间,来见她生病卧床的妈妈。来之前我知道晓仪妈妈近来生病,见到时才知道她是刚做完手术出院在家休养,简单的寒暄后我与她妈妈聊起了晓仪,这时的晓仪正忙着去招呼她大妹妹吃饭,给小妹妹去喂饭了……我们的交谈从我看到的家中“能干”的晓仪开始,看着里里外外忙碌的晓仪我感慨道:“看不出在学校里文文弱弱的晓仪在家还挺能干的。”“是啊,这孩子从我病了之后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医生说我这病一年之内下不了床的,孩子他爸要忙生意还要照顾我,两个妹妹多亏晓仪帮我了……”说着晓仪妈妈有点激动。在家晓仪排行老大还有两个妹妹,在妈妈生病前姐妹三人的生活学习主要由妈妈来负责照顾,晓仪作为老大平常会帮助妈妈照顾妹妹,几个月前妈妈生病、住院、做手术,家里的老人又不在身边,每天照顾妹妹的任务就落在晓仪的身上……聊到这我向晓仪妈妈表明了来意:晓仪性格虽然内向,不善表达,但在平常的学习中还比较主动,认真,特别是家庭作业本上常有家长对她作业的评价或建议,她虽不属于很聪明灵气的孩子,但在家长的有效配合下,学习成绩还算不错的,可最近这孩子课堂上精神不集中,总好像有心事,作业完成的效果也有很明显退步,有时甚至还会不完成……发现孩子的变化我就已找晓仪谈过话,她对自己的退步也没有找到主要的原因,我提醒她调整状态,别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落下来。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觉的谈话的效果不佳,于是决定来家访,从我和晓仪妈妈的交谈中和我看到的情况,我想我已找到了孩子退步的原因……
家访回来后晓仪在家中的表现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家中的晓仪俨如一个小大人,能熟练的照顾两个妹妹、关照卧床不起的妈妈、大方地待人接物、简单的家务活也能独当一面……这与学校的晓仪那种文文弱弱、退缩、胆小、内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我开始反思一个问题:同一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表现呢?我想这应该是赋予角色的不同吧,家庭中的晓仪排行老大,家长、姐妹们对她的期望和要求就不同,家中的事她需要担当,她有责任担当,她应该担当……于是家中的晓仪表现的有责任感,独立能干。而在学校晓仪是五十多个学生中的一份子,由于性格内向腼腆,在大班式教育的模式中,这种孩子往往会被忽视,长期以往他们会由于没有被重视,很少承担或负责任务而习惯地成为默默无闻的跟从者,我想这应该就是角色赋予一个人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要求,产生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吧。于是我反思,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赋予他们责任,鼓励他们学会承担,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让每一个孩子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真实成长的人,改变那些存在于孩子中的两面性(既家里家外判若两人)的现象。
长笛丢了之后……
听英语老师说我班蔡漫淇同学在周一去三(3)班教室上英语培优课后偷拿了别班同学的长笛,作为班主任当听到的这件事情,我的第一反应是:吃惊,不敢相信。漫淇在老师们的眼中是个好学上进,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在同学中喜欢表现自己,还是班级中的小干部,做事认真仔细,二年级时由于成绩突出还获得了“三好学生”的殊荣呢,这样一个是个好学生,怎么能做出这种事呢?我有点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多年班主任经验告诉我,一定要慎重处理这件事。
人们常说事“出有因”,我想要处理好这件事一定从查找原因入手。于是我让自己冷静下来,先找漫淇来,心平气和地和她谈话后,我了解到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看到同学学吹长笛我很羡慕,自己也很想学,可是妈妈不同意,那天去三班上课我看有个长笛放在那里就拿了……看着把头低得不能再低,满脸通红的漫淇,我知道孩子此时已知道自己错了,于是我和她共同分析了这件事错误所在和它的严重性,她一再向我表示一定会改正……和漫淇谈过话之后,我决定要去她家家访,了解造成孩子这种行为的真正原因,并取得家长的配合,从而形成家校联手的有效教育。
这天下班后我如约来到了漫淇家中,从和蔡妈妈的寒暄中我了解到:漫淇父母都是来深圳做买卖的潮汕人,家中育有三女,漫淇排行老大,一家人租住在一套三居室的房子里,漫淇从小在老家由奶奶照顾,上学后才接来深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家中蔡妈妈对孩子们要求都很严格,漫淇生性倔强,独立性强也常常会因此和妈妈产生矛盾。蔡妈妈很重视孩子们的培养,也是尽可能的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当问及有没有考虑过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时,蔡妈妈说漫淇一年级时她说很喜欢弹钢琴,就报名给她学,可是她吃不了那个苦,没有坚持下来,以后就什么都没有学了,三年级她又说想学长笛我怕她又会半途而废就没同意,前两天她还有向我提起要学长笛我说不行。听了蔡妈妈的介绍后我将近期发生的这件事告诉了她,她很惊讶也很恼怒,马上就要去动手打孩子。我立即制止了她,提醒她不要用这样冲动极端的方式处理事情,我帮她分析了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漫淇这孩子争强好胜,很有表现欲,看到同学们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都能展示自己的才艺,一贯好胜的她肯定很羡慕,可是自己又没在课外学习一些特长,就更没有机会来表现了,因此才发生了这样的事,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现在要做不是指责、打骂孩子,而是要冷静下来分析原因,共同寻找有效合理的引导方式。争强好胜、好表现这种性格具有两面性引导得好它能成为人进步的动力,而把握不好就会助长一个人的虚荣心。我还向蔡妈妈提出了一些引导孩子的有效方法她也非常接受。接着我将漫淇叫到身边,开始她表现的很紧张,但听了妈妈苦口婆心的给她讲道理,执拗的她落下来泪,吐露了自己的心里话:其实事情发生了我也很后悔,很害怕也不知该怎么办了,我想妈妈知道后一定会打死我的,呜呜呜……我搂过她让她在我的怀里尽情地哭,让这些天因此事给她带来的压力和不安统统“哭掉”,过了一会儿我拍拍她说:“老师知道你知道自己错了,一定有很多话想要和妈妈说,那我先走了,今晚就和妈妈好好说说吧。”就这样我这次的家访就此结束了……
第二天她主动找我承认了错误并递上一份“保证书”另外我还收到了蔡妈妈发给我的短信:刘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漫淇的教育,昨晚我和她好好谈了谈,她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要求她写一份“保证书”明天交给您,她也给我说了心中的顾虑,怕以后同学们会因此事看不起她,骂她小偷……我只是安慰她,但我不知怎么开导她,看得出她临睡时还是心事重重,请刘老师帮帮我,谢谢!收到漫淇的“保证书”我对她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了肯定,并鼓励她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看到孩子一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样子,我也轻松了很多。回顾整件事情的处理经过,我认为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从一开始入手很关键:我没有将此事公布于众,而是在掌握确凿证据之后找当事人个别谈话,这对于孩子之后她认识错误改正错误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都说有利的时机是取得家访成功的重要保证。这次家访让我认识到,家访是要讲时机的,当孩子犯了某种错误要及时去家访,这时的家访绝不是去告状,而是和家长共同分析孩子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一同商讨解决问题,引导孩子的有效方法,使家校教育真正形成合力。从漫淇的事情的处理上我认识到当孩子出现问题作为教育者要冷静,不要过早地给孩子的行为定性,比如这件事事中孩子偷拿的是长笛,它价值不菲,但不能因此就将此事扩大化,就确定她是严重的偷盗行为,甚至在群体中给当事人施加压力……我认为这个行为无异于拿别人的橡皮,尺子等这些小东西,它们在性质上是没有根本区别的,因此在引导孩子时关注点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如何去改正,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有效配合,而不是因为事物价值的高低而判断事情的大小,教育无小事说的也是这个理。
家访后的思考
——要净化孩子的成长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通过这次家访,我感受就更深。
王深跃是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父母都是来深创业不久,由于父母平常工作忙碌疏于对他的管教,白天父母要去东莞的厂里工作,晚上很晚才能回到家中,一天中孩子只能和保姆在一起。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作业完成效果不佳,常常只是靠学校老师的单方督促,所以教育效果有限。这段时间孩子拖欠作业的情况愈发严重,于是我决定去家访做进一步的了解,好取得家长的有效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一天傍晚我如约来到了王深跃的家中,看得出王爸爸,王妈妈对今天的见面很重视,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们家还从来没有孩子的老师来过,所以今天特意提早三四个小时从厂里离开……一开始两位家长有点拘束,他们着装正式,说话也有点放不开,对孩子的情况也只是我问什么,他们做简单的回答,为了缓和气氛,能让我们在轻松的气氛中共同探讨适合孩子的教育。我一转话锋从谈孩子的优点开始:王深跃这孩子我带了三年了,他活泼单纯,乐于帮助同学我很喜欢他……听了我对孩子的认可,王妈妈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列举了孩子不少可爱之处,听了听似乎都与学习无关,在肯定了王妈妈的观点后我提出想看看孩子在家学习的环境,王妈妈有点窘相:“不瞒老师我们也是来深圳没几年,现在租的这房子也小,小跃还有个哥哥今年刚去上大学走了,平常这屋子哪个桌子有空孩子就在哪写作业了,我们夫妻俩也没什么文化,工厂又远,他又不听保姆的话,总是看电视……我首先纠正了王妈妈这种“没文化,没时间”的一推了之的错误观念,孩子年纪小,良好的教养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王深跃作业书写潦草这与他没有安静固定的家庭学习“场所”不无关系。听了我的说法王爸爸也很赞同。随着我和二位家长谈话的深入我将孩子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列举,并就近来孩子出现的变化做了反馈:小跃生性活泼好动,由于他在家的学习基本是自己“搞定”, 家庭作业中的错误虽时有发生但学习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可是近来不知怎么孩子学习很不主动,常常出现不完成作业的情况,课堂上也不听讲,老师提醒、或鼓励都效果不大……所以今天来想与家长沟通了解造成孩子这种变化的原因,好与家长共同配合正确引导孩子。听了我的来意,王妈妈打开了话匣子:“对了,老师您说的没错,我也发现从这学期开学以来,他学习的主动性差了很多,我也在找原因,我和他爸分析是不是受到哥哥上大学的影响呢?”我更奇怪了,哥哥上大学是好事啊,应该对弟弟是个激励啊,怎么会…… ?原来哥哥学习成绩也一直不好,高考才考了两百多分,结果王爸爸私下通过关系,让哥哥顺利上了西安的一所大学,聪明的小跃在和爸妈一起送哥哥上大学的路上曾对妈妈说,哥哥考这么点分数也能考上大学,那我也不用怎么学也可以考上大学啊……
家访回来,我回想起小跃家长的话,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是纯真的,身边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这他们的思想和成长,努力净化孩子的成长环境,是我们做家长老师的共同责任。虽然今天家访中与小跃父母达成了共识:今后要多关注孩子的思想,多利用身边的事对孩子的做正确引导……但还有多少家长不会关注到家庭或社会中的事多孩子的影响呢?这是应该值得我们教育者要深思的问题——净化孩子的成长环境!
家访后我的一点思考
家访,对我们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作为联系家庭与学校的一条纽带,它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家访,说到底是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不可或缺的桥梁。通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动态,让每一个学生不在学校却继续享受学校给予的关爱,耐心倾听家长对我们工作的反馈和建议,不仅取得了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还加深了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通过这次家访我体会到了电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面对面促膝交谈与电话里的听声不见面,那感觉和效果就是不一样。所以这登门家访的传统不能去。俗话说“情感是教育的桥梁”。老写的“亲”字,也说明一个道理:人要常见面才会亲。所以家访能让我们和学生家长打成一片,感情亲切融洽,这样家长们就不再会有什么误会和责怨,我们的工作就能得到心应手。
所以在家访时我把握实际,灵活调节,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商量、探讨教育措施,使学生心服口服,家长也欣然配合。
老师上门家访,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理距离。每次家访都会让我受益非浅,和学生家长相互了解情况,交流各方面的信息,沟通感情,既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又使我了解学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况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并且同学生家长共同研究,在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
在这次家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的指导家长,同时多进行交流,家长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结成一个家庭学校的教育同盟。那么我们的教育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三(5)班的教育故事
三年级 刘莉
又是一个忙碌的学期在紧张和愉快中接近了尾声,我和三(5)班的孩子们又在一起快乐地度过了一个学期。一学期来他们因明白了一些道理而看上去懂事许多,也会因年纪小犯了一些错误而显得幼稚可笑;他们会因成功而欢呼雀跃,也会因失败而伤心难过;总之,一学期来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在健康得成长着。记录孩子们成长中的故事是我多年的工作习惯,下面是这学期里的几个教育小故事,从中反映了我班教育的一个侧面,也是我总结教育经验的一种方式,谈出来愿与同行共勉。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在三(5)班我的德育工作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德育要从我做起,从自己做起。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我不仅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一个老师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
故事一:参与午读
记得开学初,我们班的午读一直纪律不好,教室里总是不静,干什么都有,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这段宝贵的时间利用好,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不高,仍然有同学桌面上空空的,坐在那里发呆、哪怕一块橡皮也能默默地玩一个中午,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一天我在办公桌前看书,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开始,每天中午,我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同学,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并要求孩子们也可以带来自己喜欢的书来看,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午读的时间他们都会安静地读书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胜于言传。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小脸,心里真的是——幸福。
故事二:承认错误
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也能勇敢的承认。记得由于新学期换教室,班级只有我一套钥匙,开学第一天,我却让学生吃了闭门羹,当我急匆匆的来到教室的时候,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在门口等着我了,我有些歉疚,犹豫了一个上午,终于在当天下午的班会时间我在全班同学面前道歉,同学们对我的行为都非常惊讶,尴尬了几秒钟之后,从孩子们的表情中,我读到了大家对我的谅解,我想收获不仅于此吧。“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溶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儿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可以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走进孩子,捕捉孩子的不健康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每一个生命都是五颜六色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丰富世界。只有我们深入了解学生,平等的和学生交流,倾注我们的真心真爱,和学生心理相容,才能有机会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对症下药,解除孩子存在的心理障碍。请听故事三。
故事三:可怕的记录本
那是一个普通的上午,上完课我习惯地打开家校互动平台,查看家长留言。方子龙家长的留言让我停下来手里批改的作业,仔细阅读起这则留言:老师您好,据方子龙给我反应,说班上的邹子轩、陈佳楷总是打他,孩子说都不想上学了,请老师了解一下此事。下课后我请来了三个孩子了解情况,按照常规我先让“受害者”叙述事情经过:
方子龙:邹子轩和陈佳楷打我……
邹子轩、陈佳楷齐声说:我没有打你。
方子龙:谁说没有,我都记下来。(说着方子龙拿出一个小本子,指着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几行字争辩到)邹子轩昨天上午第一节课下课时打了我的头两下,陈佳楷打了一下……
“好了,停下!”在我的制止下方子龙停止了述说。这一刻我被方子龙这样的行为怔住了,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对于同伴间的磕磕碰碰居然这么在意,甚至还用本子一一记录下来,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如果他总是想着今天某某同学打了我或某某同学撞了我,并每天在这个记录本上记录下这些不开心的事,他每天还能开心吗?这不是在记录仇恨吗?长期下去他还能和同伴友好相处吗?这太不利于他健康心理的形成了……想到这我觉得处理方子龙是否被同学打已不是最重要的了,当前重要的该是如何纠正孩子这种不正确处理与同伴之间矛盾的方式。于是批评教育了打人的同学后,我留下了方子龙单独和他交流,通过沟通我了解到原来方子龙曾向父母反映过有同学打他,他爸爸告诉他:“以后如果谁打你就记下来告诉老师。”听了孩子的话我找到了孩子这样做的原因——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形成孩子错误行为的直接和根本原因。于是我和孩子就如何面对同学的伤害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谈话:
“当同学有意或无意间冒犯了你,你认为怎样处理比较好?”我问方子龙。
“告诉老师。”方子龙说。
“对呀!你记在本子上能解决问题吗?同学能认识到他们的错误而改正吗?”我又问他。方子龙连连摇头。
看到他同意我的观点,我趁热打铁告诉他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和同学矛盾的方法。事后我请方子龙的家长来学校就此事做了交流,家长也表示这样教育孩子很不妥。处理了这件事后,我觉得方子龙遇到的这种事应该是孩子们普遍会遇到,于是在班上我进行了一次主题为:当我和同学产生矛盾时,我该怎么办?的班会,由于这个主题很贴近孩子的生活,所以会上同学们讨论十分热烈,各抒己见,说了许多种办法:如找老师帮助解决;找班长帮忙;主动和同学和解……
这次事件使我认识到:小学阶段是孩子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世界没有正确的认识,价值观念模糊,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其容易走向心理“弯路”。我们要对孩子潜在的心理困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及时发现孩子的不健康因素,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其实德育应渗透于孩子们的课堂和生活等方方面面,我认为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做为老师我们应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当然也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或利用家校互动平台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这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职责。
惩罚也是一种德育教育
故事四:老师我错了
在学校进行的“生命与责任”教育中,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我不仅意识到: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更应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前不久刚刚在我们班发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数学课堂上,由于一名同学不注意听课还和周围的同学讲话,以至于干扰老师上课,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狡辩。听了这个消息我非常生气,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决定第二天找他谈,先给他一天的时间去冷静。第二天一早,当我找到他时,他很快向我承认了错误,但我告诉他,事情并没有发生在我们两个人身上,你要向当事老师道歉,他拒绝了。虽然生气,我还是很平静的告诉他:你已经长大了,你要对你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你要有胆量承担自己的错误。这样才是个好孩子。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过错都没有勇气面对,还能干什么?老师知道你是一时冲动,你的本质很好,我相信你能处理得很好。老师只能帮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靠你自己。也许正是我对它的信任,和他自己意识到的责任,他主动找那位老师道歉了,事后,我们只有一个会心的微笑,让我打心里开心。
这件事后我想如果我把对他行为的惩罚变成当着全班同学面批评他,对于他可能永远都是一个阴影,更失去了他在同学中的威信,我们应该宽容同学们错误,允许他们犯错,但也要他们学会对自己过错承担起责任。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个不完整的教育,但也有些书中写道,我们要摈弃惩罚,惩罚会对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其实我觉得,既然新课程改革要我们提升教学理念,我们可不可以把惩罚升华成责任教育呢?还是让我们在实践中去得真知吧。
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作为一线班主任,让我们都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扶好我们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第一步,把基础教育的德育理念升华,教是为了不教,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去享受成长的幸福、快乐吧。